早在20世紀70年代,著有《大未來》( Powershift)的美國著名社會學家阿爾文·托夫勒(AvnToIere《FutureShock)在《未來的震撼》(FutureShock)里如是說:“科技文明的蛻變,是如此急劇而無情以致昨日視為真理的,頓時就成為虛擬的故事…”
這種巨變不僅僅體現在高科技領域,而且在形形色色的傳統商業領域或新興的各個行業中,也是高速輪轉著,新陳代謝、適者生存,《進化論》永遠是殘酷而無情的!這種變化是“勢”的變化,對這個時代的個體的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:21世紀定義的文盲,絕不是那些不能讀寫之人,而是那些不能學習、不能忘掉已學過的無用知識,去再繼續學習之人!
早些年,我曾追蹤拜讀國內策劃大家葉茂中先生的文章,其當時尚無現今之所成,記憶猶新的是那篇《三十而急!》,隨后我們也看葉先生如狼似虎、沖鋒不止,這種急的勢態,其實是一種警醒文化,是一種勵志文化,更是一種動力文化!
世界是平的,天下融通是大勢所趨,品牌競爭是國際化的,有識有志之士再也不應該溫飽而清享安樂了。無危機感者,機來之時,危!
綜觀歷史、不難發現,無論東西南北方,人類品牌標識設計的產生是無形的,最初也都是為了服務于交換的商業識別信號,至于準確的品牌概念,也是在有了具體明確的商品概念之后才被逐漸明晰化的,從這個角度來看,品牌標識設計是歷史和時代發展的商業產物。
從上述品牌演變的歷史來看,品牌的進化大致是:由商業標記簡單識別與歸屬識別階段,到商業化擴大傳播影響與創造價值階段。
縱覽商道,話說品牌,天造地設、人為之物,大美無色,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,大道無邊!如果非要讓我說出東西方之品牌發展歷史的準確差異之處,其實也只是異曲而同工罷了。
至于東西方近代品牌概念各有側重,其品牌勢的側重也有不同,以晉商、徽商、潮商、浙商為代表的中國商團開始對于品牌,似乎更強調品牌的內勢打造,聚沙成塔、集腋成裘,入心潤物、細處有聲;而以馬克思的資本論奧格威等為代表的則更強調品牌的外勢,給出清晰的定義、界定明確的概念。
內勢是什么?內勢是一種力,內圓,內斂之勢,自在凝聚之氣,順勢而發之力,力道可發揚無限。外勢是什么?外勢是一種形,外方,外發之勢,說明什么是對,證明什么是強,力道為客觀精準。
由此可見,東西方文化、商業、經濟乃至品牌,各種思想與精神一定要在世界市場上多通多融,才可取長而補短,優勢才可以互補。
以國人嚴謹的治學之道,使我們國內的傳統教育以“學”為本,而西方則倡導以“用”為本,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,學以致用、厚積薄發,絕對是中國商業品牌之大道!
人和時代設計
品牌設計、VI設計、標識設計公司